人生政自无闲暇,忙里偷闲得几回
——有感于第一次陪审计局长下乡
时光荏苒,沧桑处,历久弥新;岁月峥嵘,砥砺中,春华秋实。几许陈年旧事,如过往云烟,却在不经意间,留与人几多追忆,几多慨叹。
那时,我刚从政府征拆办到审计局工作。个人感觉就是“这次第,怎一个‘忙’字了得”。全局上下忙于各项审计任务……那时的我不懂业务,先在办公室学习,也一个字——忙,忙于整理内务,忙于后勤保障,忙于办文办会,忙于各类活动的开展……其实,我也观察到,局长也忙,忙于大局“一盘棋”地部署,忙于“文山会海”地工作,忙于“上下左右”地协调……终于有一次,安排我陪局长下基层,于是,那半年里,第一次从“蜗居”的办公室里出去走走,如今回忆起来“幸福满满的”,殊不知,“美好”中却氤氲着审计人不为人知的艰辛和常人所不能理解的心酸。
场景一:洞巴村里“察修路”
时值岁末年初,2015年的元旦刚过,窗外雨潺潺。
李渊局长安排我做“补位”开车(驾驶员送同事下乡做资料、取证了),到帮扶点罗江镇洞巴村和天池村。车出城外,我的感觉却格外地好,好久不和乡村亲近了,心情也为之一振,虽是雨天,却颇有《诗经·小雅·采薇》里所说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意趣。
沿途,随行的黄胜副局长和帮扶点的支部书记在做电话联系。李渊局长充当“向导”,在他的指点下,我们到了洞巴村。村上的支部书记忙于给我们介绍村道的施工情况(我们多方筹资,为当地村民修建一条水泥公路,解决他们出行难问题)。投资基建股的唐菾同志忙着和我们办公室的苟琴同志在新建的水泥路上来回拉皮尺,进行勘丈,并向李渊局长汇报估算的结果……洞巴村僻处一隅,和“将军故里”——神剑园毗邻,但发展上“滞后”了许多。审计局多方协调,给他们铺一条便民路。还记得,淳朴的支部书记一脸笑容,满含着对我们审计人的一种感激。实地察看新铺的村道公路后,我们算是完成了今天的第一个任务。随后,我们又前往河对岸的天池村。
场景二:天池村中“献岁礼”
天池村地处州河左岸大山深处,犀牛山雄踞其境。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我们驱车涉水过江,从山脚沿环山公路行驶。山梁数道,沟壑几条;峰峦绵亘之处,翠柏森森,维石岩岩;崇山峻岭之间,溪水淙淙,谷风习习。山腰不时飘过几团浓雾,眼前间或掠过几处村落,大自然向我们呈上久违的、熟悉的、亲切的原生态美,我本有心眷顾,却无暇流连。此行是有“任务”的,我们这次是给天池村新农村聚居点送上一份新年的“大礼”——改善居民宜居环境,筹划为村民安装价值2万元的体育健身器材。不知不觉已时至午后,我们在天池村的王书记家里吃了一顿地道的“农家饭”,颇有“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的感觉。临别,王书记踩着泥泞把我们送到了村道口,直到“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途中,李局长对我说了番耐人寻味的话:“我们身为党员干部,为群众办实事,要摸得着,看得见……”。
场景三:退衙归来话“偷闲”
回到单位,我还是没闲着,把这事付诸笔端,在地方党报网上作了报道。唐人李涉诗云:“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我私下认为诗中的“闲”也不过是封建文人“傍花寻柳过前川”式的悠然自得和“把酒话桑麻”般的闲情逸致。回顾那次不经意地走基层活动,我受益匪浅,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们审计人,压根儿就没闲过。难得雨天偷“闲”,随领导深入基层、服务群众,有感于工作中“走下去、接地气”,此“闲”非彼闲。为此,我曾在《天净沙·下乡》中作过描述:“为国为家为民,日晒风吹雨淋,结对走访慰问。责任在身,忙里偷闲扶贫”。
尾记:早起山前路正长
此去经年,陌上花开。
尽管后来,下乡也成了常态,但昔日陪局长“朝赴洞巴,午至天池”的事仍令我记忆犹新。审计人的时间是挤出来的,宋人黄庭坚在《和答赵令同前韵》里就有很好地表述:“人生政自无闲暇,忙里偷闲得几回”。
流年似水,往事如烟,他乡过客,渐行渐远。韶光易逝,莫负华年,走在审计的春天里——前方,春色正好;彼岸,灯火辉煌!
是为之记。
作者:通川区审计局 王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