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第二十条》围绕刑法正当防卫条款,以“公交司机见义勇为被定性为防卫过当判刑”“高中生制止校园霸凌被冤枉殴打同学”和“村霸凌辱弱势村民被反杀”三个案件展开叙事,引起了强烈反响,不仅因其在实务工作中正当防卫的认定困境让大家感同身受,更因其对正义良知的无悔坚守令人动容,这样的精神同样也值得审计人反思与共勉。 一、不懈追寻消失的直接证据——王永强口供中的那把刀 检察官吕玲玲对正义良知的坚守,集中体现在她对消失的直接证据——王永强口供中那把刀的追寻上面。电影开头的叙述中,只是王永强口供中有那把刀的存在,吕玲玲也不能确定是否属实,但这把刀对于认定王永强正当防卫具有关键作用。在面临村霸刘文经亲属围堵检察院、即将超过案件办理期限、有关方面直接要求尽快起诉的压力,她始终没有放弃找寻这把刀。 正是由于吕玲玲的执着追寻,在各方面的支持下,最终找到了那把刀,找到了认定王永强正当防卫、被判无罪的关键证据。从而挽救了一个因正当防卫而差点被蒙冤判刑的中年男子,挽救了一对饱经风霜和凌辱的残疾母女,挽救了一个本就因各种不幸而绝望无助的家庭。 吕玲玲对认定王永强正当防卫直接证据的不懈追寻,对我们开展审计工作有着极强的启示意义。我们在审计工作中发现了疑点线索,高度怀疑有违纪违法的事实存在,但苦于审计手段有限,一时找不到直接证据,审计工作就到了向左还是向右的十字路口。正是有无数审计人逆风而行,顶住压力追查真相,才使得“硕鼠蛀虫”无处遁形,才使得制度机制建立完善,恰如影片中的台词所言:“做正确的事会付出代价,但我们不能因为要付出代价就不去做。” 二、敢于打破惯例——法不能向不法让步 刑法第二十条第二款规定,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在过往的司法实践中,存在这样一个误区:“一旦防卫行为出现严重后果,如被防卫人重伤或者死亡,就直接宣告防卫过当甚至否认行为的防卫性质。影片中,刘文经当时对王永强妻子的侵犯已经实施完毕,并当场表示这样的凌辱以后还会继续发生,作为丈夫来说,是可忍孰不可忍?王永强在这样的凌辱和威胁之下,出手殴打刘文经在情理之中。在殴打过程中,刘文经企图从车内拿刀并扬言要“砍死你们一家”,此时对于王永强及其家人来说,受到了生命健康的紧迫威胁。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王永强为了保护妻女人身安全,在恐慌、愤怒的驱使下,用剪刀将刘文经反杀,其行为最终被认定为正当防卫。 检方敢于克服过往司法实践中认定正当防卫界限的机械性,坚持让法拒绝向不法妥协,真正回到了立法的初衷和初心。在审计实践中,我们同样面临着“惯例”思维左右审计评价的困境。早在2016年,审计署就提出了“三个区分”的原则要求,即:审慎区分无意过失与明知故犯、审慎区分工作失误与失职渎职、审慎区分探索实践与以权谋私,这与影片中谈到的“立法的初衷和初心”“坚守正义和良知”等理念是一致的。“三个区分”的根本落脚点是“容错”,要求审计人员始终抱着一种审慎客观的态度,坚持实事求是,既要严肃查处违反刚性和触犯底线的原则性问题,也要将改革创新中的失误和违法违纪行为进行准确区分,要敢于为担当者担当,正确评价行权行为,保护作风正派又敢做敢为、锐意进取的干部。 三、坚守最朴素的正义观——平民英雄就在你我身边 韩明,剧中的男主角,一个为了孩子能上重点高中去市检察院挂职的基层检察官。没有英俊的外表,在家中不敢丝毫任性,在单位不时地看人眼色、迎合上级,工作和生活“一地鸡毛”。与我们印象中检察官的“精英”形象相去甚远,多年的摸爬滚打,他早已被工作和生活磨平了棱角,但仍坚守着心中最朴素的正义观,仍为人世间的种种不幸抛洒热泪、奔走呐喊。 面对因上访讨要说法而突然遭遇车祸离世的公交车司机女儿关于“公平正义”的追问,面对同事吕玲玲检察官独自承担保护证人不力的责任,韩明心中埋藏心中的那份“不惜代价做正确的事”的正义感再次被点燃,他为了心中的公平正义赌上了自己和孩子的前途,义无反顾地在公开听证会上主张王永强是正当防卫。面对大家的质问,他发自肺腑的陈述,力排众议,最终打动了众人。 我们身边也有很多“韩明式”的审计人,正是每一个平凡而普通的审计人在不惜代价做正确的事,才始终维护了“为国而审,为民而计”的国家审计权威。审计人也应坚守最朴素的正义观,像影片中的韩明、吕玲玲一样,既要让违法之人受到法律的制裁,也要努力找出无罪证据,防止无辜之人蒙冤;要敢于在每一个审计项目的每一个审计事项中,用国家审计人的实际行动和担当践行经济监督卫士的初心和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