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一个地方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政策落实跟踪审计,对于消除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堵点和难点,提升地方的竞争力和软实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现结合个人参加审计项目工作的一些思考,浅谈优化营商环境政策落实跟踪审计具体应该“怎么审”。 一、审前兵马未动,数据先行。一是广泛收集中、省、市涉及优化营商环境相关政策、法规等资料,组织审计人员认真学习领会相关文件精神,对审计方向和重点做到心中有数。二是要求各被审计单位开展自查,加强对各单位的自查资料的分析汇总。如通过收集各地各部门门户网站有关优化营商环境改革的经验类、成效性信息,从而全面掌握当地减税降费落实情况和各地部门的审批服务事项的相关数据。三是结合实际情况,选取在营商环境工作方面成效显著的部门,以及群众和企业反应较差的单位,对政策落实的具体事项进行全过程了解分析,明确突破口,为实地审计做好准备。 二、审中兵分三路,齐头并进。一是强化对比分析。以“最多跑一次”为例,要做好比对优化营商环境相关政策出台前后各项审批服务要求提供资料数量、办理时限等工作,分析总结政策落实成效,同时与周边地区“最多跑一次”落实情况进行横向对比,是否存在本地未实现,而其他地区已实现的情况,重点分析未能实现的原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二是细化现场核实。通过实地体验服务大厅的政策宣传氛围与实际办理要求,现场观察、询问,并随机抽取审批服务指南、跟办审批业务等方法,核实优化营商环境政策落实效果,是否真正做到“最多跑一次”。三是深化换位思考。通过对近期办理审批服务事项的群众和企业开展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详细了解有无通过信息化或共享可以精简的资料,找到优化营商环境政策落实的难点和堵点,以达到压缩办理时间的目的。 三、审后回头总结,服务治理。一是要以数据说话,充分总结各地优化营商环境政策落实成效,特别是要善于发现各地在推进政策落实过程中的创新做法,形成可供借鉴的经验。二是紧盯政策落实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特别是阻碍优化营商环境的地区性政策差异、数据不能互联互通形成成的“信息孤岛”,以及行业、地区之间缺乏协同、标准不统一等具体问题,提出政策建议和针对性解决措施。三是要强化问题整改工作,针对审计发现问题建立工作台账,明确提出整改期限,对整改不到位的要开展审计约谈,深入分析原因,有的放矢,切实发挥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体检”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