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必须着眼国家战略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措施要硬,执行力要强,确保稳产保供,确保农业农村稳定发展。侯凯审计长指出,我们的工作还有很大差距,最主要是工作的层次和水平还不够高,服务治国理政的作用发挥还不到位。为解决这一问题,审计部门必须聚焦主责主业,努力做实研究型审计,把研究工作当作头等大事来抓,作为谋事之基、成事之道。那么如何做实研究型审计,全力推动乡村振兴审计高质量发展,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研究谋划审计计划,提升审计政治站位 审计机关是政治机关,要充分体现审计监督的政治属性,党的工作重点抓什么,我们就应该审什么。搞清楚“为什么审”的问题,就是推动落实研究性审计的过程,在项目谋划上要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县农业农村决策部署。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任务十分繁重,推动成果巩固,实现振兴应当有审计的声音。“国家十四五审计规划”和“省十四五审计规划”均将衔接审计列入了农业农村审计的重要任务,要求对乡村重点帮扶县必须实现5年轮审一遍的目标。“十四五”期间,要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列入审计重点计划,适时组织开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后评估工作,压紧压实各级党委和政府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责任,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二、研究实施审计项目,提升审计工作质量 研究要作为一种基本方法贯穿于审计工作始终,成为每个审计项目、每个审计人员的理念和自觉。一是项目实施前,要研究被审计对象的历史沿革、发展现状和改革方向,研究其职责履行、业务运行、管理模式,研究预算盘子、资金规模,研究主管部门和专家学者等各方面的观点意见。对准备实施项目的主要目标、工作切入点、分阶段任务、预期成果等做到心中有数,制定的审计方案要明确抽查资金比例和抽查面,真正发挥方案的指导作用。二是项目实施中,要加强对审计方法的研究创新,进一步探索数字化审计模式,创新实施大数据环境下的乡村振兴审计思路和技术方法。要聚焦审计重点,围绕“政治-政策-项目-资金”主线,通过审查防止返贫监测工作是否扎实开展,揭示“底线是否守住”;审查产业发展、实现就业情况,揭示“增收是否实现”;审查“四个不摘”,揭示“政策是否落实”等重点内容。要强化宏观思考,深入研究乡村振兴工作推进中,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落实中央、省、市、县政策存在的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制度性漏洞,推动破解难点、弥补不足。三是项目实施后,要结合审计发现问题,立足宏观分析研究,着力揭示具有普遍性、趋势性的问题和风险,形成综合性审计成果报告。在汇总审计成果时,切忌就问题论问题,要充分找准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县主要关注点,对问题进行总结和升华,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指出问题已产生的后果,或可能带来的风险,提出有前瞻性、有参考价值的审计建议。 三、研究督促审计整改,提升审计监督成效 发现问题、揭露问题、抓好整改,是审计工作不可缺少的三个步骤,审计部门不要只注重发现和揭露问题而忽视督促整改,要研究问题整改督促方式方法,努力做好审计“后半篇”文章。要构建审计整改长效机制,进一步压实被审计单位整改主体责任,促进其正确履职尽责。要建立问题整改台账,实行对账销号和动态管理,确保应改尽改、清仓见底。要落实审计后评估工作,对已整改的问题及时组织“回头看”,防止敷衍整改、弄虚作假。要努力推动做好整改结果依法公开,自觉接受社会监督,提升整改实效。通过强化审计问题整改,切实推动依法行政、依法理财、依法治理,确保党中央、国务院、省、市、县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